最近發現了一篇"好"文章,分享給大家認識認識~~
通常我們在自我介紹的時候都不會分享到「價值」層面的自己,充其量是一些背景資訊的傳遞,所以90%的人在聽完一般的自我介紹後只會「知道」有這個人,並不會有初步的「認識」,了解自己的某些價值層面並不只是要讓他人認識,或著說絕對不昰,真正的目的是知道自己為何而活,了解過去為何是那樣、自己為何在現在的位置上、以及如何前進未來,僅以一個簡單的小哉問就足以挑戰我們年輕人們:
「年輕人,我們拿什麼定義自己?」
一樣地綜合整理我這幾年的和各國青年的對話經驗,用一個簡單的步驟和大家分享如何做自我探索,英文版叫作"5 transformational steps of understanding personal value."
步驟一) 引導問題 (Guiding question)
對於不習慣自我反思的人來說光是要想到什麼需要被反思,就會被弄得焦頭爛額,我這邊分享一個簡單的結構「個人價值三角形」
(the triangle of personal value) ,探索個人的「熱情」、「天賦」與「使命」:
『 熱情 』:我所喜愛的,真正驅動我做事情及生活的「內在動力」,是我們在面對挫折時提醒自己前進下去的激勵因素。
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哪一刻我昰「最」開心的?( 試回想最近的哪一刻 )
『 天賦 』: 我所擅長的,跟自己比較就好(個人價值是不跟別人比較的),通常為我們做事情時的工具,或是團隊和工作時最適合的角色,天賦讓我們在時間有限機會成本無窮的時候做出做適當的抉擇,也在發展剛開始的初期能夠聚焦培養自己獨特的核心能力。是個人發展決定時非常重要的「效率因素」(Efficiency),也就是決定我們如何「把事情做對」( Do the thing right )。
有沒有哪一件事是我不需要花太多心力就上手,不論在學習或執行上都比較快速的?(找出”最”符合前述描述的一件事,一樣跟自己比就好 )
哪一刻我對自己感到"最"驕傲?
『 使命 』:我所關心的、我所想改變的或想嘗試的,通常會決定我們的工作領域與所處的大環境,是選擇時非常重要的「效能因素」(Effectiveness),簡單來說就是決定「什麼是對的事」(Do the right thing),是我們在做決定時的「環境驅動力」,這一部分若做了錯誤的選擇要付出非常大的機會成本,因為它牽涉到工作環境、人際互動方式或自己的熱情與天賦能不能有發揮的空間。
哪一件事在沒有人推我的狀況下,我自己"最"會自主去關心的?
周遭哪一件事是我"最"想改變的?
哪一件事是我自發性"最"想要去嘗試的?
步驟二) 謹慎的追問 (Cautious following question)
延續上述的引導問題,每個項目都至少挑一個"什麼"來問,然後「至少」追問五次為什麼,目標是找到讓這些問題答案產生的「根源」,而不昰停留在答案的表面,找到根源有助於我們在決策時有資訊做判斷,有些時候也不一定只挑"最"的答案,也可以列出前三名,個別追問完後做比較。
步驟三 ) 簡化的力量 (Powerful simplification)
上一個步驟的謹慎追問給了我們充足的思考建議,也讓我們經歷了必要的思考歷程,但是我們若沒有經過整理的動作,那有可能會讓自己更混亂、更不知所措,我發現人的腦袋在試圖把東西『簡單化』的時候會自然經歷從「發散」到「整合」的過程,所以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做統整 - 「用一句話到三句話描述自己的熱情、才能、與使命」,如此一來剛剛的謹慎引導與追問就可以被整理成有關鍵字的資訊,這些都將是在定為自己方向時很重要的參考資訊。
Ex: 熱情的三句話可以當做面對挫折時提醒自己的信念,才能的統整幫助我們思考有限時間內要專注在什麼項目做學習加強、或是自己在團隊中要做什麼工作角色,使命則決定對的工作環境、工作性質或工作模式等。
步驟四 ) 一再重複的釐清 ( continuous clarification)
當我們將個人價值三項目整理成簡化後的資訊後,要記住不斷地釐清這些資訊與自己的關聯性,透過一些簡單的確認問題像是:
對熱情:這件事讓我儘管再投入很多時間和體力的時候,都還是不會感到勞累,常常做到忘我,心裡的滿足感相當高嗎?
對天賦:這件事我真的不用花太多心力就可以上手,甚至於自己可以無師自通地學習、突破、精進?
對使命:這件事我真的是自主去關心的嗎?或是這件我想嘗試的事真的是我想嘗試的嗎,或者僅僅是我在跟隨其他人的期待?
問法有千百萬種,但了解自我並不昰點和點的連結序列,而是不斷辯證的循環過程,這一個步驟也可以透過上一篇文章所提到的一大秘密"良師益友"(mentor)協助,定期請他透過各種方式問我們,目標是協助我們做循環性的自我了解。
步驟五 ) 負責力-階段性的最後確認 (Periodically responsible confirmation)
個人發展的決定「沒有絕對的對錯」,但是還是需要做階段性的確認,才能採取實際的行動。我認為最好的確認方式,就是問問自己,
「關於上述整理的資訊(熱情、天賦、使命),我有沒有100%的把握承擔以這些資訊為參考、做判斷的決定所產生的一切後果」,或是可以請良師益友幫忙問「關於這些資訊,我有幾分 (1-100分) 的信心承擔一切的後果?」若還沒到一百分或還有一段差距,就必須要重新釐清幾次。
探索自我價值的背後真正秘密就在於我們到底「有沒有動機」了解自我和「有沒有信心對自己的決定負全責」,所以我的方法並不是絕對,僅僅做為參考或是誘發大家想要探索自我的動機,個人探索是一個我們大家要一直不斷持續進行的功課,但要注意不要一直停留在這些問題,「一定」要採取實際行動,這樣這些反思才有材料可循,我們大家總是想太多、做太少;擔心太多,相信太少;問題太多,行動太少,希望我這一篇分享不要讓大家誤會做在家裡動動腦袋就可以探索自己,今天分享的是一個反思的工具,提醒我們要隨時問問:
「我們拿什麼定義自己?」
留言列表